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品德教育 需用減法工程

原文引自:2013-02-20 01:23 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3022000468.html

作者:張永宗、劉欽敏

     日前教育部對各地方政府進行統合視導,某校被抽中了一項日行一善的訪視項目,旋即被要求寫一個「日行ㄧ善實施計畫」。品德的面向很多元,日行一善只是其中一環,倘若日行一善需寫成一個實施計畫,那誠實守信、孝順友愛、合作互助等等,是否也需要單獨寫一個實施計畫?品德教育也只是學校眾多教育議題之ㄧ,若依此標準,那學校可能會有成千上百個實施計畫等待執行。在有限的行政人力與教學時間之下,這些計畫恐怕只是徒增行政工作做「量的累積」,而無助於「質的提升」。

     品德絕非一朝一夕之間即可養成,而是長期耳濡目染下的內化教育。要求學生要有好品德,不光是喊喊口號或統一做些外加活動和儀式就可以達成,而是學校能否從每天的教學活動和情境設計中讓學生的認知和行為潛移默化。

     而政府總是用「加法工程」的思維看待教育,所以常因人事更迭或當下新聞事件而推出新的政策或口號;因此品德、環保、海洋、性平等等諸多議題或任務一件件地加諸在學校身上。加法工程就像不斷地增高河川堤岸和增加海岸消波塊一樣,慢慢地我們就看不見河川海洋的美麗,甚至忘了它的原貌。能否回歸教育的本質,用「減法工程」的思維去面對教育,讓吾人更貼近和聆聽教育現場及學生學習?

     沒有任何一套教育方案可以立竿見影,即使沒有品德教育的口號和計畫,相信絕大多數的學校每天思索的還是如何改變學生的氣質、柔化學生的心靈和開放學生的胸襟。有這樣的思維,自然會設法去營造適切的學習環境和進行有教育意涵的教學活動。筆者認為只要學校每天認真地做好應有的生活、生命和生態教育,就是最好的品德教育,也將是「三生有幸」的教育。

     一、落實具實踐性的生活教育。除了學科教學外,其餘的「打掃應對進退」都是生活教育。藉由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典禮儀式或規範要求,讓學生親自參與,以養成習慣並能遵守紀律。透過實踐性的生活教育,期盼學生在外在的規範下能「動靜自在、表現合宜」,進而內在修為展現出「身段優雅、恰如其分」。如此才能建立安心學習的友善校園,漸進達致民主法治的理想公民社會。

     二、推動具體驗性的生命教育。學生若能認識群我關係,心靈柔化了,就不可能做出心狠手辣的事情來。體驗性的生命教育藉由生命本質的探索、生死議題的探討、生涯發展的追尋,以探尋人生的價值並培養生活的智慧,是認識群我和柔化心靈的好方法。體驗可以模擬,也可以身臨其境以感同身受。如此,讓學生認知個人健康、完整和豐厚的生命,進而成為一個能行動參與、關懷回饋和真誠奉獻的社會公民。

     三、建構具驚豔性的生態教育。學校的文化是建構在師生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之上,若將其視為是一種「校園生態」,則如何建構和諧且令人驚豔的生態教育攸關學生之胸襟、視野和創意的培養。吾人皆知潛在課程和境教的重要性,因此除了要讓校園的每一個角落都讓學生留連不捨和驚奇讚嘆之外,更要提供學生「學習的機會」及「創意的舞台」,機會可以啟發多元的智能,舞台可以創造無限的可能。

     學校固然需執行和配合政府的政策,但若拘泥於形式主義而做些疊床架屋或勞師動眾的事情,恐怕只會嚇退原本有意願擔任行政工作的教師。少一點評鑑與制式化,讓學校多一點創意與多元化。品德教育無須另外包裝,只要回歸教育初衷,做好本來就有的生活、生命和生態教育,則學生、學校和社會將何其三生有幸。

     (張永宗為台中市立居仁國中校長,劉欽敏為台中市立惠文高中校長)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