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30日 星期五

觀念平台-高教評鑑 和平的終結者

引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113000518.html

觀念平台-高教評鑑 和平的終結者 2012-11-30 01:56 中國時報 【周平】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曾於二○○六年邀請美國學者Herbert R. Kells以「處於管制日增處境下的大學:責任、機會與危險」為題,對台灣高教評鑑制度提出警語和建言。Kells指出,「所謂高教評鑑的真諦,是讓大專院校可以擁有屬於自己、適合自己的自我改進機制,定時的追蹤、檢視自校是否有履行提升教學品質的宗旨。而外在評鑑機構只需定期檢視各院校是否有維持與遵循自校的自我改進機制,有依據的持續運轉。」也就是說,整個高教評鑑應該是「由內而外」自發自主的過程。

 問題是「老師有說,你有沒有在聽?你沒在聽嘛!」一向「挾洋以自重」的教育部和高教評鑑中心,這回卻將上賓的話當耳邊風,在同一年開始雷厲風行地執行為期五年的第一周期評鑑。其操作方向完全主客易位,以反民主的威逼利誘手段,啟動「由上而下、由外而內」的干擾式評鑑。與Kells所強調各校必須具有的「心理自我歸屬感」(psychological ownership)原則完全背道而馳。在缺乏主體性的情況下,各校紛紛以「陽奉陰違、虛情假意」的態度來應付評鑑,對自我改進的目標鮮有助益。

 Kells另外強調,「認可制評鑑必須達致和平」。但高教評鑑卻在校與校、系所與系所和教師之間引發了無數的明爭暗鬥和爾虞我詐。根據教育部電子報二八四期以「大學評鑑結合退場機制」宣示,依據大學評鑑辦法第八條規定,教育部以「評鑑結果作為核定調整大學發展規模、學雜費及經費獎助、補助之參據」。這造成了各大學或系所之間惡性競爭、挖角、互搶資源的亂象。各大學在校務評鑑時甚至被要求對教師的表現訂定退場機制,導致教師人人自危且惶惶不可終日。

 這場景有如霍布斯所謂「所有人對抗所有人」的戰爭,或Kells所謂「緊張萬分的老鼠競賽(rat race)」。由此可見,台灣的高教評鑑簡直就是和平的終結者。

 教育部一意孤行,在準備不周、缺乏共識的情況下,一味抄襲美國WASC的評鑑宗旨、指標、方法,無視本國大學的在地特殊性。殊不知,美國認可制,係由大學/學院/系所/學程單位自願加入非官方的民間認可組織。整套評鑑制度在非專業行政人員的曲解下,依樣畫葫蘆地套用他人的模式,完全忽略其中細緻的默會向度,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Kells稱這種模仿而不自知其短的作為是「國王的新衣」,赤身裸體醜態畢露,卻渾然不覺。

 針對第二周期評鑑,筆者閱讀了多篇專論,並對照近來多位獲「頂尖大學」補助的系所主管準備自評過程的痛苦經驗,以及親自參與校內第二周期評鑑準備會議的所見所聞,筆者非常確定,所謂「透過自評報告展現學習成效品保機制成果」的一廂情願,仍然是沒有心理歸屬感、沒有和平的國王的新衣。

 「雞蛋,從外打破是食物,從內打破是生命。」外力介入的高教評鑑,扼殺了大學自我發展的生命,卻讓機會主義者有可趁之機,舔食破碎蛋殼中的養分。(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高教工會理事)

1 意見:

Hsu, Tsung-Hsien 提到...


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430561

教師評鑑三把刀 教育越切越糟糕 ‧路仁教授 2012/12/16 【文/路仁教授】


在中小學教育那岸,教師評鑑將入法。「快通過以追隨大學,」家長吶喊,隔著河上霧氣,看對岸大學朦朧美景,投射羨慕眼光。


眼光化成燈光,照於教授桌上。凌晨兩點,他還是個機械人,在整理學生作業,指出與評鑑指標間關係,然後將學生聚餐合照,及學生哭哭啼啼找老師時、要學生簽的輔導證明,黏於評鑑表。在評鑑世界,有證據才有分數,而最重要的證據,是學生期末對教師的評分。


「只拿78分,」教授正憂愁,怕被判教學不力。在他的班,調皮學生評他零分,教學平均分數便巨降,於是這些學生成了教授要討好的對象。「上課遲到、吃雞腿、聊天...」洪蘭教授批評台大教學現場,但亂象早已蔓延各校園。教師評鑑揮刀,切走師道,將混亂留給學校。


教師評鑑看教學,也看服務。參與學校規劃活動,去幫弱勢學生課輔是服務,可台灣為何有這麼多弱勢學生?若他到教育上游,去關心教育政策、抨擊政府,以從源頭幫學生,沒扣分已萬幸,更不可能是服務成績。


參與校內會議算服務成績,但若為學生仗義執言,引起長官不悅呢?教師評鑑揮第二把刀,切走學識份子風骨,讓過去台灣教授關心民主與社會的聲音消失。在校內或校外,他還是個機械人,依著上層指標的遙控、而非良心指引在服務。


教師評鑑還有研究,但那也是一項項表格,將論文依SCI、SSCI、TSSCI,按斤秤兩條列,誘導他將一篇論文切兩篇,多掙點分數,誘導台灣教授彼此掛名,惡化學術風氣。


「國外教授重視的專書呢?」有人這麼問。可書與書間,難以像論文有「I」可分類,有「Impact Factor」可清算點數,也難以轉化為評鑑分數,自然被台灣教授捨棄。教師評鑑切第三把刀,切走學術良知、自發研究動力,讓他成為集點研究的機械人。


在大學這岸,老師一個個疲倦,憂鬱比率越來越高,過勞死如瘟疫蔓延,畢業學生也越來越道德淪喪。可是河上水氣仍煙霧裊繞,呈現霧濛濛美感,誘惑人過岸來尋找夢中的伊甸園。


這裡沒有夢,也沒有亞當與夏娃,只有一些機械人。




(本文選自路仁教授部落格:http://blog.udn.com/mybook678)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