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主題6:校長的校務發展能力

壹、從發展型管理談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資料來源:20101023取自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28973

摘要:
一、發展型管理借用樹木比喻,建立發展的生命樹,注意其「土壤」、「根」、「主幹」「枝葉」及「果實」,在不斷遭遇危機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無論是個人、組織、周圍環境皆可含蘊一股進化的力量及顯現出一股進化的特色,值得作為廿一世紀教育改革浪潮中的學校領導工作者能為與當為,建構一套從發展型管理研擬優質校長們學校經營的參考。本文擬從「發展型管理的意義與內涵」、「從發展型管理看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找出一套適合優質校長們學校經營策略的指標。
二、發展型管理的意義與內涵:
(一)發展型管理的土壤:自我實現的人文思想
(二)發展型管理的根:採擷生物學和生態學的進化觀
(三)發展型管理的主幹:因應組織變革的組織發展進化
(四)發展型管理的枝葉:強化組織功能的全人化經營
(五)發展型管理的果實:全方位的學習與創新
三、從發展型管理看優質校長如何營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
(一)學校經營的內涵要項:學校象徵性活動、學校共同行為模式、學校的基本假定。
(二)學校優質文化塑造的參照架構:故事、儀式、實質象徵、語言。
(三)從發展型管理塑造學校成為學習型組織的面向:「學校環境」的文化塑造、「學校庭園」的學校文化塑造、「學校行政建築」的學校文化塑造、「普通教室」的學校文化塑造、「特別教室」的學校文化塑造、「輔助教學室」的學校文化塑造、「運動遊戲場」的學校文化塑造與「學校附屬建築」的學校文化塑造。

讀後心得:
一、組織文化為組織成員所共享的價值與規範,而「規範」意味著組織成員所共同認同的做事標準或是方式(楊仁壽、許碧芬、俞慧芸,2005)。校長的領導若能培養優質的學校文化,學校的運作與發展,就如同栽種於適合當地土壤與氣候等自然條件下的原生植物,不需太多人為刻意的照顧,學校的發展自然就可以生長茁壯。但校長到底如何依據學校當地的特色營造優質的學校文化,則有待校長深切思考。
二、以文化理論的觀點看學校組織,行政人員藉由規範、價值、信念與意向,產生「文化融合劑」,以整合學校組織中的各部門,引導組織成員承諾達成組織目標(秦夢群、黃貞裕,2001)。因此,故事、儀式、實質象徵以及語言等學校優質文化塑造的參照架構,是校長領導須探究的課題。

參考文獻:
秦夢群、黃貞裕(2001)。教育行政研究方法論。臺北:五南。
楊仁壽、許碧芬、俞慧芸(譯)(2005)。Gareth R. Jones原著。組織理論與管理:理論與個案第四版。臺北:臺灣培生。



貳、How to Build A Better High School
如何建立一所較好的高中

Part 9
The message is getting out... slowly. This month, 1,173,000 students are scheduled to take 2,050,000 AP tests.
這個訊息慢慢的傳播出去。1173,000名學生,被安排去參加205萬個AP的測驗。

That’s double the number of students and triples the number of tests since 1995.
這個數字是1995年以來,兩倍的學生數量,和三倍的測驗數量。

Still, the new total of AP test takers is only about 15 percent of high-school juniors and seniors, and some studies suggest that may be one reason that so many students who start college find they do not have the academic muscles to survive and get a degree.
這個新的參加AP測驗學生總數,還只是高中三、四年級學生數的15%而已,一些研究暗示,可能的原因是,當學生開始大學生活後發現,他沒有完成學位的學術能力。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esearchers Saul Geiser and Veronica Santelices, for instance, reported last year that 54.9 percent of California students who took the SAT in 2002 had not taken advanced classes in high school, including AP, IB or honors courses.
加州大學的研究員Saul Geiser Veronica Santelices舉例說明,加州參加2002SAT測驗(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學術性向測驗)的學生中,54.9%並沒有參加高中的先修班,包含AP(進階先修)、IB(國際文憑)或是榮譽課程【註:比AP課程更為嚴格和深入,已有大學的水準】

Part 10
That's a major problem because some large studies, such as an analysis by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of Texas state-college data, suggest that even students who do poorly on AP tests have significantly higher college-graduation rates than those who do not take AP tests at all.
一些大型的研究指出那是一個大問題,例如位於德州州立大學的國家教育績效中心的資料顯示,即使在AP測驗成績不佳的學生,也比不參加任何AP測驗的學生,有更高的大學畢業率。

In public schools where average parental income is low and minority students are numerous, enthusiasm for AP and IB has never been greater. "Only 17 percent of our parents have attended college," says Brian Rodriguez, the AP coordinator at Encinal High School in Alameda, Calif., "but AP has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here, as we regularly send kids to Stanford, Brown, Dartmouth, Harvard, Berkeley and UCLA who never would have had a chance to go there even six years ago."
公立學校的學生中,雙親平均收入較低以及少數族裔占大多數,他們參加APIB的熱情前所未有地強烈。Encinal高中(加州,阿拉梅達)AP課程的協調人(可能是【計畫主持人】)Brian Rodriguez說:「我們的家長只有17%上過大學,但是AP給這裡帶來驚人的影響,我們定期將孩子送到史丹佛、布朗、達特茅斯、哈佛、柏克萊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在六年前甚至沒有人有機會去就讀。

Part 11
Raising expectations clearly inspires many students.
提升期望明顯地激勵了許多學生。

Sharon Alford, a junior at the Jefferson County IB School, looked at the regular high school in Cullman, Ala., when her father, a Methodist minister, was transferred there in 2003.
Sharon Alford是傑弗遜郡國際文憑學校三年級的學生,她的父親是一位衛理教派的牧師,2003年將他從克爾曼普通高中轉學過來。

Cullman High had no AP courses, and though it started AP chemistry the next year, and plans on adding more courses, that was too late for her. So at 6:30 a.m. each school day, Alford climbs into the family's white Ford Explorer, with her mother at the wheel.
克爾曼高中沒有AP課程,雖然在第二年開始上AP的化學課程,以及增加更多的課程,但為時已晚。所以,她每天早上6:30爬進媽媽駕駛的白色福特車去上學。

She finishes her homework while chewing on a Pop-Tart or cereal bar during the hour long drive to Jefferson County IB. On the ride back in the afternoon, she tries to nap.
在前往傑弗遜郡國際文憑學校1小時的車程中,一面吃早餐(Pop-Tart 或是 cereal bar),一面完成她的功課。下午回程時,她則小睡片刻。

Adults who hear of her two-hour commute to and from high school are astonished.
其他大人聽說她往返通勤2個小時讀高中,都感到十分驚訝。

Her friends make fun of her. But, she says, her response is always the same: "I really, really wanted to go there." It's just the first stop on a journey that she hopes will someday take her as far as she wants to go.
她的朋友甚至取笑她,但是,她總是一樣的回應:「我真的、真的想要去那裡」它只是旅途的第一站而已,她希望有一天,想要去多遠,就可以去多遠的地方。

心得分享:
一、這一篇是2005年的新聞報導,5年後的20103月,美國總統歐巴馬宣稱到了2020年,只要學生從高中畢業,就代表了他已經準備好「就業」或是「升大學」。(參見:http://www.voanews.com/learningenglish/home/Obamas-Reform-Education-Congress-88292582.html)反觀20108月全國教育會議所提出的「12年國教政策」,我們的目標在哪裡呢?願景是什麼呢?值得有識之士探究。
二、教育部長吳清基憂心實施12年國教後,國中生會因沒有基測而不讀書。(參見: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80046)但也有論者指出,不需擔心學生從此不讀書,而是思考該如何辦好國中教育(參見: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07071)。無論如何,「好好讀書」這個價值命題應該還是共識,但到底如何改革國內的教育問題呢?大家一起努力吧!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