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5日 星期二

蔡英文在教育的第一步

焦點評論:蔡英文在教育的第一步(許育典)


2016年04月05日
據報載:準閣揆林全近日密集徵詢人事,備受矚目的教育部長人選牽涉新政府教育政策與意識形態,而新總統蔡英文多次表示,教育部長一定要由「熟悉產業」的人擔任。假設這樣的報導屬實,無論是對新總統或新教育部長而言,在教育連結產業的思考上,筆者都認為應該謹慎小心處理,因為教育的本質是在「人」身上,過度與「物」(產業)加以連結,必定會出現爭議!


「人」生命本身的開展,若愈是根據其外在人為現實因素的計劃或外在環境的影響,愈少能有真正具創意或屬於自己生命底層價值的自我實現。若要真能喜悅地自我投入與實現,是要自己透過自我生命的追求與探索,而由此得知較接近於自己內在的本性與結構,發現自己本身的興趣與性向,而由此投入生命。每個人若能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培養這樣的意識導向,而以自我實現的動機來了解自己與開展生命,如此最自然之自我本性在生命中的實現,最能引發出自己內在生命的精靈而喜悅生活。 

環境影響人格形塑

人本身的人格結構並非只是與生俱來,而是經過一段長期持續的歷程,由他身邊所信賴之所有關係的人與環境,學習而開展。因此,教育者與教育環境對一個人的人格形塑,具有關鍵性的影響。一個從事教育的人或環境,本身如果不是以人為本的,是不可能讓一個接受其教育而學習的人發現自我、開展自我而實現自我的。事實上,教育對學生的精神思想、政治及經濟等自我實現,具有決定性與未來性的影響及意義,所以教育不需過度強調經濟基礎的產業連結,而應促進學生的精神思想自我實現,在此基礎的開展上決定其在職業的選擇以及社會的工作地位。
長久以來,教育部不論在高中高職的比例分配或大學科系的成立上,都有其人力規劃的「產業連結」教育政策取向。因此,教育部的「產業連結」教育政策,可說是直接為經濟部門服務,從而矮化為經濟部屬下的「產業人力規劃司」。教育固然可投入經濟建設的「產業連結」行列,但經濟建設的「產業連結」卻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在於讓每一位國民都能求得最大的精神思想內在發展,而使其在社會上獲得最大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可適度「產業連結」

《教育基本法》第二條規定,教育目的之一在於:人文涵養的養成。當新總統選擇教育部長,或國家制訂相關的教育政策,是以「產業連結」為「物質」出發點,讓人民從小便認知到「金錢」、「物質」才是「王道」,那麼,人民間的冷漠與自私自利似乎也成為了當然。如此一來,如何奢求人民能夠參與公共事務?如何期待人民在利益衝突時仍然具有市民勇氣(Zivilcourage)?事實上,如何讓人民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學習去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具有批判力且充滿負責意識的國民,了解在民主社會中的衝突與妥協下之尊重與包容,才是學校教育的最重要內涵,也是未來公民社會奠基的礎石。
教育政策猶如刀之兩刃,它因直接影響人民權利甚劇,所以應為執政者念茲在茲的活塞,如果沒有真正有利於多數人民生活,從而並非著眼於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可能幸福,那自然會形成傷害執政團隊的反彈力量,觀諸前兩任總統施政滿意度繫諸教育部長,即可見一斑。教育政策可適度加以「產業連結」,但卻不可本末倒置,否則傷害可能難以彌補。就此而言,如何培養以人為本的教育政策形成者與執行者,而適度落實新總統「產業連結」的想法,就考驗著新總統與新部長的人本智慧了。 
成功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兼社會科學院院長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