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教育階級化已經成形

  • 2012-07-27    時報周刊  第1797期
  • 文/陳芳明
  • 原文引自: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5088&page=1


  • 教改十年,最大的貢獻便是使補習產業發達再發達,也使新世代學生受害再受害。現在又要延長十二年國教,教育的階級化似乎永遠不能翻轉。台灣的教育問題,從來不是老師或學生本身,而是政策的制定者。十餘年來政策的反覆更改,所有的無辜學生總是被拿來實驗,並且用完即丟。整個世代遭到實驗完畢之前,制度已經再次重新設計。
    對於十二年國教的前景,令人感到悲觀。當整個教育制度形成階級化時,把格局加大加寬,仍然無法產生結構性的轉變。尤其在現階段,大學迷信頂大計畫與世界排行榜,高中則迷信升學率與明星學校。環環相扣的迷思,完全把現實條件置諸腦後。國民教育並非在使知識普及化,而是在使學生日趨精英化。其中又有城鄉差距與貧富差距的滋養,自然而然使知識訓練,愈來愈偏向技術性與技巧性。知識變成一種身分、地位,再也不是用來解決人生與社會的問題。

    城鄉差距使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台北市的中等教育的學生為例,在成長過程中,很容易就接觸到各種演藝與演講。圖書設備也遠遠超過各個村鎮,公共設施也比中南部還要便捷。這種不公平的發展,早已優先決定學生的品質培養。中產階級大量集中在少數都會區,使得經濟分配也出現嚴重失衡。一個出生在南部或東部鄉下的孩子,絕對不可與都市的學生公平競爭。這不是他們的智慧無法與城市比並,而是他們的機會提早受到剝奪。

    十二年國教不僅沒有使受教權更加公平,反而使知識訓練更加階級化。十二年之後,進入台政清交的所謂頂尖大學,將清一色由北部學生完全壟斷,不可能順利為中南部學生開門。國立大學學生的經濟基礎都較具優勢,校內貧寒獎學金逐漸形同虛設。並不是因為學生不需要補助,而是他們的家庭背景不符申請資格。可以想像的是,十二年國教實施之後,結果就是如此:富有的學生進入國立大學,貧窮學生被迫就讀私立大學。
    原因很簡單,只有富有家庭的學生,才有辦法接受各種補習,也有足夠財力進行才藝進修,更有機會製造志工的經驗。這樣的條件,就排除了偏遠地區的窮苦學生,他們根本無法參與公平的競爭。教育制度如此,公然把同世代學生予以刻意區隔。富者愈富,窮者愈窮。教育資源不平均,所有國高中都一律社區化之後,正好使弱勢地區與都會地區的階級結構更為分明。北部學生進入北部大學,南部學生進入南部大學。南北差距鮮明地反映在教育制度上,從此國民教育完全與民主制度背道而馳。

    多年來,我國一直被各種教育改革所苦惱。學校再也不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環境,已經淪為傳授考試祕技的場所。進入大學的學生,往往失去獨立思考,也失去對社會的關懷。對於知識訓練漸漸感到遲鈍,害怕發言,害怕質疑,害怕公共領域。為了進入頂尖學校,他們被教育如何構思漂亮的自傳,如何寫出各種公益投入與才藝表演。有許多文字都是從補習班取得,完全與個人的生命與生活沒有交集。教育政策與現實脫節之後,受害的是老師與學生。階級化的教育政策,讓我們看不見知識的曙光。

    ☆學者專家們不斷提出呼籲,我們的教育官員和政策制定者聽見了嗎?前景真的令人擔憂。

    0 意見:

    張貼留言